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如下:
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
乐不思蜀,现今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如下:
乐不思蜀的原文
乐不思蜀的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帝国灭亡后,主人公是后主刘禅。原文如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讲了什么?乐不思蜀典故有什么含义
乐不思蜀是我们日常经常会使用到的成语,本来的意思是指快乐的不想念蜀国,我们现在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很快乐,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环境中的情形,同时也有讽刺忘本之意。这个成语我们经常使用,但是你是否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以及乐不思蜀指谁?
一、乐不思蜀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从表面大概就能猜测出它的所指,快乐到不想念蜀国,只有蜀后主刘禅能适合这个情境,乐不思蜀的主角刘禅在蜀国被攻陷后,在异国他乡的晋国过的逍遥痛快,已经忘了亡国之痛,因此有这个成语来讽刺刘禅的忘本。
二、刘禅评价虽然,刘禅因为这件事情被扣上乐不思蜀地帽子,加上刘禅之前的所作所为,以及各种小说文章对刘禅的评价,刘禅在大家的心里已经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实际上的刘禅可能并不是如此。
在《三国演义》中贬低刘禅是为了凸显出诸葛亮的伟大,但事实是诸葛亮离世后数十年蜀国才灭国。在史书中,也没有对刘禅的行为进行解释。很多古人评价刘禅是难得一见的宽厚之主,而且刘禅的很多行为是可以从御臣角度和自保角度解释清楚。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
【注音】lè bù sī shǔ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年代】古代
【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简短
乐不思蜀(拼音:lè bù sī sh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乐不思蜀(蜀:蜀国)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袭位,史称“蜀后主”。这刘禅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被魏国所灭。那时的魏国,魏主曹奂也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一切大权都操在司马昭的手里。
司马昭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
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
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
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
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蜀国的旧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一个不痛恨刘禅的无能。
这个“蜀后主”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来,人们讥笑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时,就称其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扩展资料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