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冷门成语故事,关于冷门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冷门成语故事
冷门成语故事如下: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囊萤映雪。
一、牛角挂书
隋朝有个人叫李密,乃是一位世家子弟,父亲是隋朝大官李宽。李密沾了父亲的光,少年时就做了隋炀帝的侍卫,但不久便借病辞官回家了,他决心专心致志地读书,这样才能更加有所作为。
有一次,李密听说在缑山有一位叫包恺的高士,他打算向这位高士求学。徒步走比较辛苦,他便顺手牵了家里的一头牛,骑着牛赶路。这么长的路途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掉,于是,他就在牛角上挂了一部《汉书》,这样就可以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了。
半路上,他碰到了当时的大权贵杨素,杨素看到在牛背上认真读书的李密和挂在牛角上的书籍,既觉得有趣,又被他的勤奋努力所打动,于是上前问:“哪来的书生?如此勤奋?”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路,觉得这个少年很有想法和抱负。回家后,就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在路上遇见一个叫李密的少年,这孩子的才能和学识,要远超你们兄弟几个。将来你们有什么重要的事,可以去找他商量。”自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由于李密饱读诗书,才识过人。在隋朝末年的战乱年代,他先是应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之邀,起兵反抗隋炀帝暴政,后加入瓦岗军,亲自起草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历数杨广的十大罪状。檄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从而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这一精妙的成语,而牛角挂书也作为古今读书人勤学励志的一个典范,口口相传。
二、韦编三绝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
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三、囊萤映雪
“囊萤”,讲的是车胤的故事。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而他只能利用这个环境、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
车胤由于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映雪”,讲的是孙康的故事。
孙康也是晋代人,他的情况也跟车胤相似。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为何不借用雪光来看书呢?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本,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孙康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求一些冷门成语故事
比如:惨绿少年,出自:
唐张固《幽闲鼓吹》:“潘孟阳初为户部侍郎,太夫人忧惕, 谓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惧祸之必至也。’户部解喻再三,乃曰:‘不然,试会尔列,吾观之。’因徧招深熟者。客至,夫人垂帘视之,既罢会,喜曰:‘皆尔之俦也,不足忧矣,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答曰:‘补阙杜黄裳。’夫人曰:‘此人全别,必是有名卿相。’”
比较冷门的成语故事
比较冷门的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励志成语故事6: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冷门有深意的成语故事
冷门有深意的成语故事有割席分坐,具体如下:
东汉末年有个隐士叫管宁,他曾和三国名士华歆是好朋友。管宁和华歆自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做事。
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院子里锄草。锄着锄着,二人忽然在土里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从来不在意金钱、物质,所以完全没有反应,继续挥动锄头锄草;可是华歆见到金子却非常高兴,赶紧去捡了起来,看到管宁的脸色有异才把金子扔了。
又过了不久,管宁和华歆两个人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一阵锣鼓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华歆听到以后,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走到窗前去看个究竟。
只见外面有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的,再往后面瞧,就见众多人抬着一顶轿子,那轿子的两边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上面蒙着的布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轿子的顶部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身穿统一服装的随从拥在两边,好不威风!
华歆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对管宁说:“外面有那么多的人,还有豪华的轿子,一定是有朝廷高官经过这里。我们出去看看吧!”管宁对华歆的话不以为然,仍旧在原处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见状,只好一个人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看热闹去了。
过了一会儿,华歆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对管宁说:“你知道吗?那个坐在轿子里的人还真的是个大官!我以后也要努力当大官!”
这时,管宁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他从里屋拿出了一把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然地对华歆说:“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成语寓意:管宁和华歆两个人不同的处世哲学和做人风格,正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古语。这说明交朋友一定要志同道合,这样的朋友才能长期共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这样才能一起追求、共同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而且这种友情也不会久远。既然“道”不同,那就只好各谋前程了。
冷门四字词语
冷门四字词语如下:
1、宋玉东墙。
【释义】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出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2、屡变星霜。
【释义】表示岁月更换。
【出处】唐·高适《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星霜屡移,书奏仍阙。”
3、霞姿月韵。
【释义】指俊美清雅的仪态和风度。
【出处】程羽文《鸳鸯牒》:张惠连霞姿月韵,春梦楼高。
4、米珠薪桂。
【释义】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高得出奇,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5、自相鱼肉。
【释义】意思是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
【出处】《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授之与我。”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匈奴人刘渊见晋惠帝司马衷的八个亲王发生互相残杀,就在左贤王刘宣和将领的怂恿下,自己称帝。晋惠帝被祁弘赶到洛阳,刘宣阻止刘渊援救,认为司马父子兄弟自相鱼肉,可以乘机消灭他们,于是迁都平阳,准备进军洛阳。
6、白饭青刍。
【释义】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出处】唐·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为君酤酒满眼酤,与奴白饭马青刍。”宋·辛弃疾《行香子》词:“白饭青刍【chú】。赤脚长须。客来时、酒尽重沽。”
7、纡余为妍。
【释义】有才气的人态度从容大方。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yū 】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8、无远弗届。
【释义】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
【出处】《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9、五经扫地。
【释义】意思是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出处】《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饮,国子监察酒祝钦明说自己会跳八风舞,皇帝即刻让他表演助兴。祝钦明身体肥胖,跳舞丑态百出,时而头点地,时而做鬼脸,皇帝大笑。侍郎卢藏用评论说:祝公五经扫地,亵渎文明。
10、一接如旧。
【释义】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
【出处】宋·范仲淹《天章阁待制王公墓志铭》:“余走尘土时,公一接如旧,以道义淡交者有年矣。”
11、夫负妻戴。
【释义】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
【出处】《列女传·楚接舆妻》:相传春秋时,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请为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派人请他出任淮南长官,接舆笑而不应。他的妻子认为不遵从君命是不忠,遵从了又违义。于是楚狂接舆背负釜甑,他的妻子头顶织布的器具,变名易姓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12、水宿山行。
【释义】意思是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出处】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13、寒木春华。
【释义】意思是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14、游鱼出听。
【释义】指水里的鱼游到水面上来听音乐。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出处】《淮南子》: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
15、衔华佩实。
【释义】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16、盂方水方。
【释义】意思是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出处】《荀子·君道》:“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17、浪酒闲茶。
【释义】指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
【出处】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你浪酒闲茶,卧柳眠花,半世禁害杀,自矜自夸。”
18、玉叶金柯。
【释义】意思是花木美好嫩弱的枝叶。后比喻皇亲国戚以及出身高贵的人,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出处】唐·张景毓《大唐朝散大夫行润州句容县令岑君德政碑》:“主簿崔子佺,相门卿族,玉叶金柯,光彩可以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