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课件(出自成语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课件,关于《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课件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课件,关于《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课件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课件【三篇】
  •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出自成语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课件【三篇】

    【 篇一 】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锐利坚固

    什么盾什么矛

    戳得穿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 篇二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 篇三 】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锐利 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 抵触矛戳盾 会怎么样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译文

    3、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接下来分享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及道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到处叫卖矛和盾。他逢人就吹嘘,说他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作成的。后来,见还是没有什么人感兴趣,他干脆举起盾,向四周的人们大声说:“快来看我的盾啊!这面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人们都仔细看他的盾;这时,卖兵器的人又挥舞起他的长矛,接着向人们炫耀(yao):“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这支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东西,一碰上它,准定被戳(chuo)穿”

    听到这里,有一个人大声质问道:“照你刚才说的话,要是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那个卖兵器的人听了,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道理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出自成语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从小到大,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少寓言故事吧?某些故事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扩展资料:

    成语的寓言故事: 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高兴得不得了,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丰收了,可向国家上交也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一样的吗?

    于,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一样的道理,基础根本,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得不偿失的。

    寓言故事的成语: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动物,动物们都非常怕它。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

    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大声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听愣住了。

    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不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

    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着动物们都逃跑了,不知道野兽们怕得自己,以为真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也慌忙逃走了。

    知识链接:“狐假虎威”就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寓言故事的成语: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

    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忠奸颠倒,社会,百姓遭殃。

    寓言故事的成语: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léi)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我本事大,因为我知道,这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的启示:

    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寓言故事的成语:螳螂之勇

    有一次,齐庄公带着几十名随从进山打猎。一路上,齐庄公兴致勃勃,与随从们谈笑风生,驾车驭马,好不轻松愉快。忽然,前面不远的车道上,有一个绿色的小东西,近前一看,原来一只绿色的小昆虫。那小昆虫正奋力高举起它的两只前臂,怒气冲冲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马车轮子,一副要与车轮搏斗的架势。

    小小一只虫子,竟然敢与庞大的车轮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这有趣的场面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他问左右:“这什么虫子?”

    庄公又问:“这小虫子为何这般模样?”

    “噫!真有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公饶有兴趣地问左右。

    听了左右这番话,庄公反而被这小小螳螂打动,他感慨地说道:“小小虫儿,志气不小,它要人的话,一定会成为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说完,他吩咐车夫勒马回车,绕道而行,不要伤害螳螂。

    后来,齐国的将士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非常感动。从此,他他们打起仗来更加奋不顾身,都愿以死来效忠齐庄公。

    人们常说螳螂挡车,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看,螳螂挡车之勇,也实在可赞可叹,这种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争的勇气,不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吗?

    寓言故事的成语:诚心所致

    熊渠子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15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有道理的。于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50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50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100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5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300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3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空中的飞禽还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更为精彩的,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25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夜问。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挣扎。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呢?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竟将箭几乎全射进了巨石之中?于他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足力气,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听咣当一声,箭未中石。熊渠子不服气,连发几箭,尽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与巨石相击火星飞迸,却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弹飞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只有在真正全神贯注、意念专一时,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诚心”所产生的力量。

    寓言故事的成语:孟贲言勇

    齐庄公的时候,有个勇士名叫宾卑聚。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壮士,身材魁梧,头戴白色绢帽,外穿耀眼的红色麻布盛装,内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坠着红色的丝穗,脚穿一双崭新的白色缎鞋,身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剑囊。这个威武的大汉走到宾卑聚面前,大声地呵斥他,还朝他脸上吐唾沫。

    宾卑聚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凶狠汉子惊醒了,他发现原来个梦。尽管这样,他依然因此而一夜没睡,心中非常气愤。

    第二天大一亮,宾卑聚就把他的朋友们都请来,向他们讲述了前一天晚上做的梦。然后他对朋友们说:“我自幼崇尚勇敢,60年来从没受过任何欺凌侮辱。可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里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我一定要找到哪个敢于在梦中骂我,并向我吐唾沫的人。假若在三天之内找到他,我就要报这个仇;如果三天之内找不到他,我就没脸面活在世上了。”

    于,每天一早,宾卑聚就带着他的朋友们一起站在行人过往频繁的交通要道上,寻找着跟梦中打扮、长像一样的人。可,三天过去了,他们始终没有看到一个如梦中一般打扮的壮士。宾卑聚气馁地回到家中,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拔出剑自刎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仅凭梦中的一点不快便耿耿于怀,甚至含恨自尽、自暴自弃的做法十分愚昧的。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www.36gushi.cn/FableStory/2671.html
    《手指》寓言故事(关于五个手指的寓言故事)
    《经典寓言故事》张建简介(董晋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