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指鹿为马》、《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2、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钟。这个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击是有声音的,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听不见了。结果在他敲钟的时候,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农夫和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
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庄子》中的《埳井之蛙》讲述了井底的青蛙因为自己的局限而误解了世界的广阔,从而告诫人们不应限于狭隘的视野而自大。
2. 《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描述了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说明了人们不应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从而揭示了杞人忧天的愚昧。
3. 《画鬼最易》说明了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而远离实际瞎说一气,则是容易的。
4.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是多么荒唐可笑。
5. 《穿井得一人》启示我们,不经调查研究,单凭道听途说和主观推想,就难免不出差错。
6. 《郑人买鞋》里的郑人,是教条主义的典型,提醒我们不应墨守成规。
7. 《啮镞法》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伤害恩人是很卑鄙的,心术要正。
8. 《何待来年》与《猩猩嗜酒》劝诫人们有错即改,不要借故推托,明知故犯。
9. 《蜈蚣自大》、《恃胜失备》教育我们不要骄傲自满,盲目轻敌。
10. 《强取人衣》、《高昕嗜杀》揭示了世上恶人的巧取豪夺和极端残忍。
11. 《更渡一遭》、《猫祝鼠寿》嘲讽了伪善者的虚情假意。
12. 《争雁》斥责了那种崇尚空谈,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辩的风气。
13. 《黠揉媚虎》、《山魅漆镜》指明了喜欢逢承、厌恶批评都会自食恶果。
14. 《迂儒救火》、《傅显》表现出拘守封建礼教的迂腐可笑。
15. 伯乐相马的故事,今天读起来更觉得有新的意义,特别是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斗争艺术的部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通常只用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情节生动的画面,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也便在这幅画面上得以鲜明呈现。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寓意
一、叶公好龙
1、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3、寓意: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二、掩耳盗铃
1、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2、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3、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三、刻舟求剑
1、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至65页寓言的思想内容讽刺现实及人性的弱点劝善惩恶?
古代寓言按照思想内容,又可以概括成三类。
第一类是以生动活泼的比喻讲出深刻的哲理,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智慧。中国自先秦开始,就出现许多哲理性很强的寓言,形成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如《杞人忧天》说明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体;地不过是土块积成的,土块塞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地。因此,凭空怀疑天地将要崩坠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
第二类是具有“劝善惩恶”性质的,其中也有许多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啮镞法》说明心术不正;为一己私利不惜伤害恩人是很卑鄙的。这一类故事当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如宣扬安分守己、因果报应的陈腐观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善于鉴别,给予必要分析和批判。
第三类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具有讽刺性意义的。其中有些是针对时政,痛斥恶俗陋习的,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强取人衣》揭示出世上恶人的巧取豪夺和极端残忍;《猫祝鼠寿》嘲讽了伪善者的虚情假意;《争雁》斥责了那种崇尚空谈,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辩的风气;《迂儒救火》表现出拘守封建礼教的迂腐可笑。
本书所收中国古代寓言,按照思想内容,可以概括成三类:
入本书的《庄子》中的《埳井之蛙》说明世界的广大,人们不可以囿于自己狭小的见闻而妄自尊大。《列子》中的《杞人忧天》说明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体;《画鬼最易》说明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而远离实际瞎说一气,则是容易的。
第二类是具有劝善惩恶性质的,其中也有许多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啮镞法》说明心术不正,为一己私利不惜伤害恩人是很卑鄙的;《何待来年》、《猩猩嗜酒》劝人有错就改,不要借故推托,明知故犯;《蜈蚣自大》、《恃胜失备》教育人们不要骄傲自满,盲目轻敌。
第三类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具有讽刺性的。《强取人衣》、《高昕嗜杀》揭示出世上恶人的巧取豪夺和极端残忍;《更渡一遭》、《猫祝鼠寿》嘲讽了伪善者的虚情假意;《争雁》斥责了那种崇尚空谈,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辩的风气;《黠揉媚虎》、《山魅漆镜》指明了喜欢逢承、厌恶批评都会自食恶果;《迂儒救火》、《傅显》表现出拘守封建礼教的迂腐可笑。
此外,还有专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斗争艺术的,特别有几篇关于伯乐相马的故事,今天读起来更觉得有新的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的推荐理由是什么推荐中国古代寓言的理由?
中国古代寓言是一本青少年读物
根据思想内容,古寓言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用生动的隐喻来表达深刻的哲学,不仅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也给人以智慧;第二种是“劝善惩恶”的性质,其中许多给人以积极的救济;第三类是“揭开隐患,揭露其罪恶”,这很讽刺
在中国,许多预言故事已经演变成了白痴故事,如鹬和贻贝打架、渔夫收割水果、螳螂捉蝉和后面的黄麻雀
这些故事告诉人们真相
它们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
古代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
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