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头尾相争(鹬蚌相争的道理)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头尾相争,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头尾相争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头尾相争,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头尾相争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头尾相争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头尾相争故事原文
  • 头尾相争是成语吗?快回答,我急着用啊!
  • 鹬蚌相争的道理
  • 《鹬蚌相争》是指什么?
  • 头尾相争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头尾相争故事原文

    1、《头尾相争》这个故事说明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短处,互补就能打长处发挥到极致,把短处变为长处。就像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不易折的道理是一样的。众生也很多这样,自己愚痴,却贡高我慢,妄自尊大,终於堕落三途,长受痛苦。

    2、故事原文

    在一片树林里有一条蛇,头和尾之间总是争执不休,它们总是为了谁重要谁不重要、谁应该在先谁应该在后吵个不停。这一天,蛇头蛇尾又吵得不可开交。蛇头说:我是最重要的。你瞧,我有耳袋能听声音,有口能吃食,行走时也是我走在前面为你开路,因此我是最重要的,我为大。

    蛇尾说:“哼!那是我让你走在前面,你才能走在前面。假如我绕着木头缠三圈,不让你往前走,你又能怎样呢?假如我三天不松开,你无法去寻找食物,即使你有嘴,又有什么用呢?恐怕你就离死不远了吧?你说咱俩到底谁重要,谁应该为大呢?”蛇头听蛇尾一番辩白后,便无奈地对尾巴说:“唉!你也别往木头上缠三圈了,既然你这样说了,就算你重要,让你为大,让你为主好了。不过,你既然为主,就得走在前面,我跟在你后面走。”尾巴一听,高兴无比,它抖了抖精神,就鼓足力气拖着蛇头向前爬去,谁知前面不远处刚好有一火坑,尾巴没长眼,没爬几步便一下掉进了火坑。不一会儿,这条蛇,无论头尾,全部化作了灰烬。从此,它们永远也不用争吵了。

    头尾相争是成语吗?快回答,我急着用啊!

    从前有一条蛇,头尾相争。头对尾说:「我比你大。」尾对头说:「我比你大。」头说:「我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的时候在前,所以比你大,你没有这些本领。」尾说:「我让你去,所以能去罢了,如果我不跟你去,你也不能在前,现在我不跟你了。」尾就绕树三圈,三天都不下来,不能吃东西,饿得快死了。头对尾说:「你把我放下。

    让你作主。」尾听了,立刻放下。头又说:「你既比我大,让你在前面走。」尾真的走在前面,可是没走几步,就掉到大深坑中死了。

    众生也很多这样,自己愚痴,却贡高我慢,妄自尊大,终於堕落三途,长受痛苦。

    (明伦月刊 86 87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鹬蚌相争的道理

    《鹬蚌相争》的道理: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会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的道理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赵国攻打燕国。

    这个寓言故事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是指什么?

    【解 释 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且——将要

    赵——春秋战国时国名

    伐——攻打

    方——正在。曝(pù)——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

    易水——河流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不然会使他人得利。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定联系。

    【诗文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编辑本段]【解释二】

    鹬蚌相争是中国传统曲艺太平歌词的经典曲目。

    文本:

    正月里阴天渭水寒

    出了水的河蚌儿晒在了沙滩

    半悬空落下鱼鹰子

    紧翅收翎往下扦

    那鹰扦蚌肉疼难忍

    蚌夹鹰嘴两翅扇

    打南边就来了渔翁一位

    有一位渔翁是来到了岸边

    他倒说欢喜欢喜真欢喜

    捉来蚌儿下酒鹬子换钱

    有鹬鹰落下了这伤心的泪

    叫一声河蚌儿要你听言

    早知道落在了渔人手

    倒不如你归大海我上高山

    你归大海饮天水

    我上高山乐安然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你是伸头容易是退头难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www.36gushi.cn/FableStory/2140.html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箭的鹿(有关马的故事。超急!)
    100字初中寓言故事大全(寓言故事100字左右)